陈亚才 / 华教组织与华教前路

作者:陈亚才(文史工作者)

马来西亚华文教育超过200年的奋斗历程中,走过不同的历史阶段,经历波涛汹涌、惊涛骇浪。华教结合前人的智慧和坚韧精神,以及后来者的薪火相传,奠定基础,立足本土,面向世界,如今屹立在我国和世界的教育舞台上,形成民间办学跨越200年的壮举。

作为华教运动的推动者、华校经营管理的参与者,放眼未来,华教组织需要思索另一个百年的路向;要巩固永续经营的基础,华教组织还得审时度势,拿捏当前的瞬息万变,以便在教育理念和学校行政运作上,与时俱进。纵观当前教育与社会发展概况,有一些趋势和现象直接或间接形成对华教的挑战或机遇,值得关注,例如:

(1)中国的崛起与中文地位的提升,是否带动华文的学习,进而使我国的华校变成全民选择的学校?

(2)当前国内外大专升学管道相对开阔与多元化,是否造成对华教的维护逐渐淡化,进而导致新一代对华教的坚持有所松动?

(3)在网络与自媒体时代,众声喧哗;加上利益相关者(stakeholders)的概念逐渐普及,社会舆论更加多元甚至分歧,华教领导机构如何引领社会舆论?

(4)就我国政治生态而言,政党竞争过程中,政客热衷操弄种族议题,教育还是摆脱不了政治的缠绕?

(5)教育专业的发展有国际化的趋势,教育理念、教学方法、评鉴模式等推陈出新,华教能否融合新旧传统?

所谓华教组织,具体言之,涵盖的范围包括董总、教总、各州董联合、各州教师会、发展华小工委会、校友会和家教协会等等。这些组织从中央到地方,环环相扣,彼此有附属关系,在不同层次上都是维护华教华校的中坚力量。举例言之,被形容为“民间教育部”的董教总;其领导人分别来自各州董联会和教师会。各州所派出的代表,基本上决定了董教总领导人的素质。另一个关键环节是各华教组织的秘书处日益扮演重要角色。因此,董教总、各州董联会、教师会秘书处的健全化,也是华教组织永续经营不容忽视的要素。

整体而言,论述华教组织的永续经营与发展,涉及人事与制度,其层面包括组织规章的健全与合理性、对当前各种挑战的回应能力、未来规划的主动性与开创性、领导人的选举等等。以下选择一些个案加以论述和分析。

组织章程与服务规章

华教工作者与社会大众或许记忆犹新,叶新田担任董总主席时期,引发董总与新纪元大学学院出现尖锐争议,最终导致华教队伍的严重分裂和极大虚耗。这是华教历史上内部矛盾的惨痛教训,需要客观的检讨和总结,然后在章程、组织运作、行政管理等方面进行必要的改革,以免重蹈覆辙。

实际上一些组织上的弱点存在甚久,只是华教组织缺乏改革动力和意愿。举个例子,教总章程对主席没有任期限制,结果一位主席当了25年。这个现象早已为人诟病,只是组织本身似乎无动于衷。这个案例也是华团组织中没有与时俱进的负面示范,直到2020年才出现变化,新任主席诞生。

另外,就秘书处职员人数而言,董总已经发展成为超过百人的庞大秘书处。一些发展迅速的华教组织,职员人数也有显著成长。就现代管理而言,明确的组织理念和工作文化、合理的职员服务与福利细则、考核制度、人才的吸纳与培训、年度规划、财政预算等,都是组织管理的重要因素,一来能够安定人心,再者具备明确的行政规章。健全和执行力强的秘书处,能够更有效落实各项决策。

跨族群工作的开展

马来西亚是个多元种族、多元文化的国度,这是人尽皆知的客观事实。多元种族社会有时难免出现缺乏沟通产生误解的情况。若是种族政治的因素,被政客刻意操弄,就会形成种族偏见和种族歧视,甚至文化霸权。

华文教育作为国家教育的一环,理应得到国家的公平待遇,合理的资源分配。从殖民时期到国家独立,华文教育和华校的遭遇坎坷,屡屡被打压,受不合理法令钳制。不仅如此,一些种族主义政客甚至要求关闭华小。这种偏激论调每隔一段时间就重复出现。华校的许多优点、强项和贡献,没有得到友族的普遍理解和认同,显然令人失望,也为华教的发展带来诸多障碍。

华教组织的跨族群宣导工作刻不容缓,若不主动走向友族,促进双向或多向交流,华教将继续受到误解和排斥。总结独立以来的经历,跨族群工作已经不能偶尔为之,而是必须建立一套机制,制度化开展,为华教的另一个百年,铺平道路。多语和跨族群工作也有助于经验分享、促进交流。

设立媒体中心,多管道宣导

前面提到,当今网络与自媒体时代,言论自由,众声喧哗,人人可以各抒己见,影响舆论。从传统的纸媒,到视频的涌现,讯息传播立即且无远弗届。作为“民间教育部”,董教总在讯息传播和教育理念的宣导方面,的确有必要采取主动;在面对不利或遭扭曲的情况,必须及时回应,匡正视听。

顺应时代的发展趋势,个人建议董教总设立媒体中心,作为董教总正式的讯息发放与宣导平台。

华教组织的永续发展,也建立在对当前挑战和危机的有效回应。就这方面而言,协调华教工作者的步伐,整合立场,以便有利回应挑战,掌握契机,开创更宽广的前路。以下讨论两个例子:华小友族学生增加以及统考事宜。

华小友族学生增长

根据最新统计,在华小就读的友族学生占了华小学生总数的大约19%,尤其以马来学生居多;这个现象持续正面成长。若以各族人口比例的差距、华裔家长的少子化,未来友族学生的比例预计会持续上升。这个现象不在早期华教工作者的预期和规划之中。就学生的组合比例而言,华校变成了“全民学校”。

当前华教界对华小友族学生增长的趋势可谓忧喜参半。喜的是友族家长愿意把孩子送到华校,意味者华校的办学受到肯定,或者华文的价值受到重视,又或者其他个别的因素。无论如何,友族学生人数增加是个客观的事实。

华教界也有人对这种趋势感到忧虑,担心随着友族学生增加,华校的传统特色是否会被冲淡?华校的行政语言是否会被迫改变?华校的学术水平是否会被拉低?另外也有人担心华校的友族学生增加,加重华社的筹款负担。

面对此项趋势,华教界可以采取两种态度,其一是顺其自然;其二是主动探讨,整理出具体的立场和做法,包括探讨这个趋势在短期和长期的利弊分析,同时
处理和解决当前友族学生在学习方面所面对的问题,提供必要的辅导和协助。

个人认为主动面对是比较务实和必要的做法,也是华教组织无可回避的重要事项,而不是陷入惶恐之中。

统考的未来动向

董总在1970年代创设高初中统考,以测试独中教学成果,验证学生的成绩,作为国内外升学的学术水平依据。经过将近40年的努力,统考已经相当普遍地受到国内私立大专以及国外许多大专的承认,作为进入大学深造的文凭,无形中拓宽独中生的升学管道。

独中统考文凭承认事宜是近20年来朝野热议的课题,有时候让人有一种印象觉得承认事宜即将完成,“只差一里路”;2018年希盟上台,承认统考似乎指日可待。“喜来登政变”导致希盟垮台,承认统考如同玩蛇棋般,从只差一步达标,结果滑落到原点。

在这个过程中,有人提出重新思考承认统考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也有人提出是否要开放统考,从“内部考试”变成国内的公共考试,甚至朝向作为国际考试;更有人提出统考脱离董教总,由一个专业的机构来办理。各种提法都有其利弊,能否落实还是一个很大的未知数。有一点是明确的,那就是华教工作者有必要深入研究统考的当前与未来,以便统合华教组织的步伐和立场。

小结

华文教育奋斗超过200年,从风雨飘摇到扎稳根基,建立本身的特色与风格,借助国内外的客观条件和契机,拓宽华教的前路。

我们来到教育选择相对多元的时代,各种类型的教育体系和模式竞争日益激烈。华教在既有的基础上,要在未来的一百年继续发扬光大,华教组织的与时俱进是重要因素。

#本文是“华教新路向”之华教论述系列文章之一,同时配合华教论述总纲领《建构多元与永续发展》的出版。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本会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