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伟伦/华教运动,跨界串联并行不悖

作者:谢伟伦(时评作者,曾任职主流媒体,目前从事非政府组织工作)

前言

旅台学人曾庆豹在上世纪九〇年代中期撰文〈华教运动,动或不动?——谈董、教总的边缘化〉(南洋商报,1996年4月21日),公开批判华文教育民间总机构的官僚科层化、意识形态遭挖空、缺乏战略思考,断言华教运动已与社会抗争无关。曾文当年的提问,并未在华教界引起深入讨论。

两年后,马来西亚遭逢历史巨变,安华事件和烈火莫熄运动以来,撼动旧有秩序,长期蓄积社会抗争能量,及至2007年兴权会、净选盟风潮,开启政治变化与想象力的可能,迎来三〇八政治海啸席卷。面临剧变,华教运动大多数时候如曾文所言变成“技术性的华教工作”,似乎巍然未动。曾文发表后将近十年,新纪元学院校友刘镇东沿用同一标题,再次叩问华教运动是否已“去运动化”、教总职能式微(东方日报,2005年6月19日),彼时舆论对此的严肃思辩,几近付之阙如。1

首次政党轮替后的局面

烈火莫熄运动二十载后,马来西亚在2018年第十四届全国大选实现首次政党轮替。华团和民权领袖三十多年前发表《全国华团联合宣言》、提出“两线制”,主张以政权轮替作为我国民主化的策略手段,这项民主进程业已达成。上世纪末爆发安华事件后,国家机关出现统治危机、精英分裂,导致马来社群力量分化,部份社会能量得以解放。

有别于六〇年代至九〇年代的体制外反支配、反收编的自力救济与社会运动,互联网的普及让异议言论成功突破封锁,打破族群藩篱,形成跨族群的公民社会串联,冲淡族群政治纷扰。许多规模不一的政治社会抗议,亦尝试走出精英格局,建立群众基础,结合社区与基层,凝聚草根力量。烈火世代诞生,疾呼改善国家治理、打破社会不公。从街头狂飙、低谷到政治海啸,晚近二十年来的行动主义与公民社会复苏,俨然为日后的社会变革预作铺垫。

希盟首度执政中央后,除了玛莉亚陈(前净选盟2.0主席)和黄德(绿色盛会主席)分别加入公正党、行动党并成功当选国会议员外,其余包括:公正党副主席蔡添强(大马生产力机构、主席、工程部长特别顾问)、前兴权会主席瓦达姆迪(首相署部长)、人权律师拉蒂花(反贪会主席)、律师阿兹哈阿兹占(选委会主席)、法律学者阿兹米沙隆(选委会副主席) 2等政治领袖、社运精英亦相继向新政府倾斜,加入执政集团或体制。惟执政近两年的希盟政府因内斗而倒台,上述人士未见表现已换班,任内作为尚待公允评论,不过这是后话。

希盟上台后约莫半年,昔日竞选承诺陆续跳票,诸如拒绝签署反歧视国际公约,核准关丹稀土厂继续运作,地方政府选举延宕,统考承认遥遥无期,那边厢却默许土著团结党的种族议程、接受巫统议员跳槽过档。2016年接受献议签署《公民宣言》、共推马哈迪为在野联盟共主后,公民社会组织出现“挺马、疑马、反马”的严重分歧,加上希盟取代国阵进驻中央后,将不少原先蕴藏在民间的反抗资源和反对领袖带离公民社会,足令民间监督失落,批判声音转弱,或将隐现失语的潜在危机。政治地盘崩解重组后,在野阵营无力监督制衡,马来右翼政治势力(巫统、伊斯兰党、土团党)的竞争与合作,伊斯兰政治角力频仍,散播仇恨排他言论,甚至连二度任相的马哈迪也说出“董总极端论”、“希盟不够马来人”等争议言论。首次政党轮替后的公民社会困境莫过于此。

社会运动是由下而上,由人民发动,群体的共同参与、集体行动,既以组织化方式来要求某种社会变迁,同时以特定价值、理念、要求为指引,持续采取体制外的策略,
试图改变既有社会的运作方式,或要求打破社会体系的限制。作为殖民主义、民族主义语境下的产物,教总、董总、马华公会在五〇年代组成“三大机构”,反对英殖民当局管制、争取公民权、反抗不利华教的政策法令。从反对单元压迫的价值观、各民族和谐共存,到结合各界力量,争取民族权益,这些抗争历程后来被奉为“林连玉精神”的重要主张,也是华教领导的重要典范、华教一贯运动方针与理念。不过,2008年发生新纪元事件,华教领导与人事结构复杂化令内耗不断,渐与外界沟通失灵,终至华教精神弥散,在在曝露出运动的转型困局。

华教运动对外连结缺席

本文将以华教运动的主要决策与行动者——“董教总”为主要讨论对象,初探其在首次政党轮替前后的境况。首先,胪列八〇年代至今董教总曾经直接或间接介入的各种非教育领域事件(见表一),在列出八〇年代以来非教育领域的主要重大事件与社会运动,以资对照。

表一:历来董教总曾经介入的非教育领域事件:(1980迄今)

事件(时间)

行动/议题范畴

三结合(1982)

加入朝野华基政党,参选公职

国家文化备忘录(1983)

政策建言

三保山事件(1984)

文化资产维护保存

全国华团联合宣言(1985)

权利平等

两线制概念(1985)

民主制衡

茅草行动大逮捕(1987)

声援政治受难者

两线制(1990)

加入反对党,参选公职

吉隆坡义山搬迁(1996)

文化资产维护保存

大选要求(1999)

权利平等

白小事件(1999)

社区运动

政党收购媒体(2001)

媒体垄断

 

表二:历来非教育领域的主要重大事件与社会运动:(1980迄今)

事件/社会运动(时间)

议题范畴

红泥山稀土辐射(1982)

环境运动

砂州峇南原住民反水坝(1987)

环境运动

茅草行动周年纪念(1987迄今)

转型正义

烈火莫熄(1998)

政改运动

废除内安法运动(2001)

司法改革

万挠新村反高压电缆(2005-2019)

环境运动

公正之行(2007)

司法改革

兴权会运动(2007)

权利平等

净选盟运动 (2007-2015)

选举改革

赵明福事件(2009)

转型正义

劳勿山埃采金(2009)、关丹反稀土厂(2012迄今)

环境运动

绿色盛会(2011-2012)

环境运动

边佳兰石化工程(2012)

环境运动

一马机构弊案(2015)

反贪腐 

 

董教总对表一所列事件的主要回应模式,不外乎发表文告声明、参与联署声明、签名运动、成立行动委员会或工委会、集会游行、动员募款,捐献金钱物资。相较与表二里的主要重大事件与社会运动,从文告声明到实际参与,董教总甚少投入,千禧年以后尤为明显。这包括与当年林晃昇、沈慕羽两位主席蒙难有关,由民间长年发起的茅草行动纪念活动,董总竟长期缺席3 ,自外于社会串联和议题的公共性,至于自家的悼念仪式则无关宏旨。烈火莫熄二十多年来,马来西亚社会结构急遽转变,在旧秩序衰败、新秩序又尚未完全建立的过程中,许多抗争力量结合掀起波澜,华教运动大多数时候成为场边观众。

组织串联对社运发展之重要性,并非操觚以率尔,或含毫而邈然。广义的“教育”不只局限在课堂、课本,单凭教育政策、制度的改变,无法保证其他公民权利4 的提升,因此揉合众多议题的连结,汇集受压迫者与弱势团体形成抗争联盟才有可能成功。究其实,社会运动是透过议题推动藉此改变社会大众的观念,以臻社会整体的改变,华教运动亦然,否则难以维持运动自身的动能。

上世纪五、六〇年代以降,董教总就有过大规模的结盟与合作串联的历史基础。华教运动此后应如何扩大连结网络,加强与其他社运的联系?首先是“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界定议题性质、合作对象、相近的核心价值者,例如以多元文化、民主人权为共识,串联结合,又或互相声援行动、对个别议题立场表态,孕育组织间资源共享互助的文化,俾日后扩大、巩固合作关系,协力经验培养信任基础。换言之,我们对于社会运动的想象,便决定了执行的方法与手段,甚至结盟的对象。待水到渠成之时,共组跨议题结盟,回应重大政策议题,彰显社群力量,即可作为未来合作与抗争时凭藉的民间力量。

扩大串联、维系自主为出路

至此揆之,当前华教运动是否准备转型、如何转型?如何回应现实社会与政治情境的制约?……凡此大哉问,皆无法回避公开审议。董教总作为华教运动总舵,必须回归基本步,日常组织文告应关注多元议题,跨语境发声,直面外界的观感批评(尤其世代差异),透过联署来开拓对外合作契机。更重要的是,亟需思考如何回应时代精神?九〇年代尚有两线制,如今有何主张?参照十五华团时期,结合社会脉动,成立跨议题联盟,或结合多元语言教育组织,强化跨族群色彩,让华教成为跨族群议题,或为渡江之楫。

社会运动与公民社会犹如鸟之两翼,前者应自觉地成为公民社会的“赋权”(empower)场域,经营议题,強化发声。华教运动捍卫的绝非一党之私,而是终极的公共利益,此乃先行者们介入政治过程中最根本的信念所在。不过,刻下华教运动仍前路漫漫,有些人与事物应避免成为神圣不可批判的神祗、图腾,作为主角的行动者亦应慎防迷途于人事倾轧的密林当中,毕竟华教改革的黎明曙光,终究得回应社会各界的期盼。

社运的实践与壮大可以是短期的政策游说,或长期的公民教育,或两者兼有,结果端看社运主体的智慧与判断。华教运动亦然。公民社会与朝野政党、政府的互动关系究竟为何?如何对局势作出判断、实际行动抉择与作为,并与政治场域互动,在在迫使各界须严肃看待华教运动如何维系自主力量等问题,重新思考成形中的公民社会及其限制。如何不亢不卑、力拒胁诱收编,抑或独立自强、维持等距外交,弥合不同团体间的歧异,进而阻止政治人物主导议题,正待每一位华教运动者作出睿智的回应。

 

#本文是“华教新路向”之华教论述系列文章之一,同时配合华教论述总纲领《建构多元与永续发展》的出版。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本会立场。

注脚:

1. 刘镇东后来连同此文集结出版《华教运动,动或不动?——反思新纪元学院发展文集》(新纪元校友会,2011),曾庆豹在2018年发表〈华教运动,动或不动?行动党,动或不动〉(2018年8月18日,星洲日报)继作讨论,未见掀起涟漪。
2. 以上括号内均为各人当时最新职务。
3. 教总曾经参与联署2017年《公民组织之茅草行动三十周年联合声明》,详见该会网页:https://jiaozong.org.my/v3/index.php/%E6%96%87%E5%91%8A-%E5%A3%B0%E6%98%8E/s2017/3719--sp-795983930
4. 如平等权、社会经济权、性别平权、文化权、健康权、环境权、传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