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永强 / 论统考的公开化与国际化

作者:潘永强(时事评论人)

 

1. 统考缘起

1961 年10 月21 日,马来西亚国会通过《 1961 年教育法令》,规定除非接受政府献议改制成英文中学,否则将不会获得政府津贴,另外教育部为华文中学举办以华文为媒介的三项考试停办,即(一)初三考试、(二)华文中学升学考试、(三) 华文中学离校文凭考试,只举办以马来文或英文为媒介的中学公共考试。当时不接受改制的华文中学,自此被排除在国家教育体系之外,成为华文独立中学。

从1962 年至1974 年,华文独中没有一个统一的公共考试。有鉴于当时独中缺乏一项统一鉴定毕业生水平的考试,不利于毕业生升学, 1973 年底董教总发表《华文独立中学建议书》,确立了独中的办学路线和方针,包括着手为独中毕业生办理统一考试。隔年《统一课程及考试小组报告书》出炉,第一届马来西亚华文独中高 中、初中统一考试在1975年12月如期顺利举办。

华文独中统一考试, 简称统考,其所颁发的文凭称为统一考试证书( Unified Examination Certificate , UEC ),是属于马来西亚华文独中的内部考试,只开放予独中的初中三和高中三学生报考。

统考证书不被马来西亚政府所承认,因此统考持有者无法申请到马来西亚公立大学深造或担任公务员。然而,马来西亚国内超过300所私立大专院校都接受独中生以统考证书报读。此外,国外有些公私立大学,也接受统考生直接申请入学,包括新加坡、香港、台湾、中国、日本等等。另外,印度、澳洲、纽西兰、英国、美国等地的公私立高等学府,也以不同规定接受统考作为入学资格。统考的学术鉴定水平,可谓普遍得到国际认可。

2. 统考的特征

统考是学科分布完整的中学检定考试,含语文类、数理类、人文社会类、技职类, 是目前全球唯一以中文为考试语言的中学学力公共考试,至今凡四十五年。尽管中国、台湾都有各自的中文公共考试,但是中国的高考或台湾的学测,都是作为他们内部的大学甄试用途,并非在国外可通行使用的普通学力证明,没有国际间的认证。

统考与这些考试最大的不同是,考获统考证书后,可以用来申请各国大学,而且可以同时申请不同地区的多所大学,是国际高等教育学府所接受的中学学力检定考 试。因此,统考也被视为马来西亚民间教育体系所创造出来的,最具制度化意义和国际化成就的重要贡献。

在学制上,由于华文独中有别于国民中学( SMK / SMJK )的5 年学制,独中生必须完成 6 年的中学课程,方可毕业和参加统考,因此统考又具有大学预科考试的水平。统考持有者可直接修读大学本科课程,免除大学预科( foundation or Pre-U ) 的课程。就此而言,统考的位阶与地位,不只等同于马来西亚的STPM ,也类似于GCE A-Level 、 SAM等国际主流的英文预科公共考试。

统考另一项重要优势是,它虽然从课程到考试,都以中文进行,但世界上几个主要语系的大学,都可以接受统考证书作为入学要求。换言之,对以华文作为母语的考生来说,他们可以用自己最擅长的母语来学习与考试,然后凭借统考证书去申请世界上不同语系的大专院校,包括英语系、日语系、法德语系,当然还包括汉语系的大学课程。对于熟悉中文的考生来说,参加统考无疑可以扩大他们的优势。

目前世界上除统考以外,尚未有其他以中文为媒介语,又受国际认可的大学预料公共考试。但是跟其他国际上主流的英文预科公共考试不同,统考至今只限制华文独中生参加,并非一项公开考试,这种局限就无法将统考的优势与特点,进一步发挥出来。



3. 统考开放的障碍

统考是在缺乏国家和官方资源下,依靠马来西亚民间教育机构的规划与执行,从零开始,经四十余年努力,打下坚实基础。但受制于教育法规和政治考虑,统考自始就定位为内部考试,只限独中生报考,不对外开放。纵使统考具有其优越的特征, 由于无法公开化,长年以来制约了统考的潜力和影响。

举凡国内外具有权威性和指标性的公共考试,都采取公开模式,扩大学生的参加范围,以作为检验某种学习能力的标准。马来西亚国内的SPM 和STPM 基本上已是公开的考试,即使国民中学体制以外的学生也可报考。国际上的A-Level 、 SAM 、语文类的TOEFL 、 IELTS ,汉语水平( HSK ),或是美国的GRE 和GMAT ,都是公开的学力鉴定考试。

统考被定位为内部考试,有其历史因素和法规限制,但2019 年关丹中华中学(关中)报考统考的诉讼,却为统考的公开化奠定了基础。根据2018 年4 月吉隆坡高庭判决书指出,虽然关中不是一所法定意义上的华文独中,不在60 所独中之内, 可是董教总可以行使自己主权,自行决定是否让符合条件的学校报考统考,不受1996 年教育法令第 69 ( 1 )条文的约束,也就是说,不需要得到考试局总监批准。

这个判决具有标杆性意义,意味着报考统考之资格是董教总的权利,统考不应是狭窄意义下,只限60 所独中的内部考试。易言之,如果根据董教总独中工委会课程纲要去授课的私立中学,也可以参加统考。如此一来,就解决了向来模糊的一个争议,开放统考并不会在法律上影响统考的存续,这也统考的公开化创造条件。

4. 公开化与国际化

由于国内外政经环境改变,加上中文的国际地位提升,在在为统考的对外开放提供了机遇。若统考迈出开放的步伐,可分为公开化和国际化两个部份。

公开化主要是对马来西亚国内非独中学生的开放,即允许其他教育体制的学生报 考, 如国民中学、私立中学甚至国际学校学生。国际化则指,统考可以跨出马来西亚,向外国学生开放,接受国际学生参加考试。

统考一旦改变内部考试的固有格局,对外开放可能就要发展出不同的操作模式,包括课程的授权方式,或在境内和境外设置考场,都有许多值得探讨的空间。

无论如何,此处所讨论的统考对外开放,应该只涉及高中阶段的统考,先不考虑开放初中统考。因为高中统考才具有升学和求职的用途,相等于大学预科水平的考 试,在社会职场和升学市场上,也较有实际需求和学术意义。

华文独中是三三学制,高中必须修业三年才可以参加高中统考,这个学制规定必须在对外开放时依然坚持,才可以确保独中生和非独中生在课程修习、学习年限上的一致性和统一性,也避免降低高中统考的门槛和水平。

4.1 公开化:

对马来西亚国内的非独中生开放高中统考,可以采取各个不同的操作模式。

4.1.1 关中模式:授权和许可私立中学,根据独中工委会的课程纲要,开设高中三年制统考班,让学生修读完三年高中课程后,报考统考。

4.1.2 辅导模式:为满足国民中学学生需要,让只具有五年学制者得以参加高中统考,可以在华文独中和私立中学,开设一年制的统考辅导班,让具有SPM 者或国民中学肄业五年者,修习统考高中三的课程后,才报考统考。

4.1.3 预科模式:由于高中统考在学力上相等于大学预科的STPM 和A-Level ,统考当局也可以授权或许可符合条件的大专院校,开办一年制的统考预科班,以修习统考高中三的课程,然后才参加统考。

4.2 国际化:

在统考公开给国内非独中生的基础上,进一步可研议统考的国际化,其目标对象主要有两类,一是中港台澳的中文地区,二是东南亚其他国家。至于长期发展而言, 则不限这两大类。

中港台澳学生,可以使用中文参加统考,在取得证书后,申请各国大学,这是在A - Level 和IGCSE 以外,提供中文地区学生另一个升学评量的选择。至于东南亚地区, 主要是印尼、越南、缅甸和柬埔寨等地,这些地区华文教育在重建和复兴

阶段,但未建立完整体系,统考的课程和考试,或可协助他们完善华文教育的发 展。

但是,统考的课程源自马来西亚,部份内容和精神取向有其本土特征,尤其在人文社会类的科目,如华文、历史、地理等科,都有相当篇幅是为马来西亚本土学生的需要而编撰,未必适用于所有国际考生。

因此,在推动国际化的过程中,可能需要另作配套安排,以符合各国环境需要。其中一个建议是,在不影响本国既有课程发展的情况下,统考可以考虑在某些科目, 增设国际考卷,以作差异化和符合国际学生之需要。例如,新加坡A 水准考试就与国际版本的A 水准考试不完全相同。

4.2.1 境内模式:欲参加统考的国际考生,可以前来马来西亚,在本国境内应考。这类学生可以在中学学力符合条件之下,先在本地入学就读,完成高中第三年的课程后,才参加考试。此模式也可以用2+1 模式形容,国际学生在其国家先修习头两年的高中课程,第三年则在马来西亚修习高三,并就地参加高中统考。

4.2.2 境外模式:可以授权国外的中学或学院,开办以统考为授课内容的课程,并处理学生之报考事宜,审查年龄和中学学力的资格,也可以根据需要开设境外考 场。

由于各国教育体制的差异,包括学校行事历和气候季节,国际考生的考试日期未必与马来西亚相同,因此国际考卷在应考、出题、评阅上都需要另行处理。因此,在操作上如何确保考试水平一致、执行流程无误、境外伙伴配合,都是相当大的挑 战。

高中统考的开放步骤,应先从马来西亚国内的公开化做起,宜先向非独中生开放, 待运作稳定和成熟后,再探讨开放予国际学生。国际化的优先次序,应先在马来西亚境内办理,待各方面条件比较有利时,才在境外设点在国外执行。应循序渐进, 不宜操之过急。

5. 开放的意义

独中统考是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在艰难环境下自主发展起来的中学公共考试,为满足独中学生评量和升学而设,为什么要对外开放?开放的意义何在?

长期以往,统考受限于“内部考试”的束缚,加上社会上欠缺对统考能动性的想 像, 故一直未有对外开放的认真讨论。随着马来西亚政治环境的改变、关中统考案件的裁决、中文在国际趋势下抬头,东南亚华文教育的复兴等新情境,在在都酝酿了争取统考突破的条件。

首先,若统考对外开放成功落实,将是对近五十年来的独中复兴运动一项莫大肯 定, 扩大统考的学术地位、社会影响和国际认可,进一步有利于统考的长期巩固与永续发展。统考在开放之后,对这个全球唯一以中文为媒介语言的公共考试而 言,将有助于释放其价值与潜力,不只提升马来西亚华文教育领域对世界的制度贡献,也壮大董教总在国内外的地位。

其次,如果统考对外开放,甚至未来走向国际,意味着统考的水平和公信力得到肯定,势必回过头来加强统考在马来西亚国内的地位,在争取政府对统考的承认和支持,将有更大的能量和效应。

第三,统考在走向公开化乃至国际化的过程中,也将推动独中课程和统考制度的不断更新,自我改革,保持统考的竞争力和与时俱进。要对外开放,就必须长期保持其专业性、公信力、严谨度,尤其在开放以后,各方面的利益相关者也随之增加和多元, 必将进一步强化对统考的督导和要求,这些因素都会促进统考制度的持续进步与改良,包括刺激组织的思维和观念,修正弱点,争取更大的突破与飞跃。

第四,马来西亚作为东南亚乃至海外华人社会中,华文教育发展最为蓬勃和最具制度化的国家,也有责任扮演支援和协助东南亚华文教育发展的角色,为周边国家的华文教育提供成功的经验。统考的开放和国际化,会为印尼、缅甸、柬埔寨等国的华文教育,创造更宽广的升学出路和制度衔接的条件。

6. 局限与弱项

无论如何,统考要从独中生的内部考试,走向开放,仍然有许多挑战尚待克服,包括独中课程和统考制度,本来存在的局限与不足,以及对外是否有足够竞争力和吸引力的问题,这些都需要一一加以探讨和处理。

在法律和法规面向上,关中统考讼诉的结果固然对统考的开放创造有利条件,但如果有规模和有计划的对外开放,仍然需要评估相关的法律限制,以及可能产生的政治效应。公开化和国际化之后的统考,是否继续享有目前拥有的认可和公信,也需要审慎处理。

任何一项考试评量,在对外开放后是否具有竞争力,会否受欢迎和被接纳,胥视其优势、受认可程度和有没有扩展性。与其他同等水平的公共考试比较,统考未必具有很强的竞争力,这包括题库的优劣良窳,命题模式的传统,考题的思维和逻辑强度不足,试卷偏重知识而非应用,强调终结性笔试而非形成式评量,考生缺乏专题探讨等等,都是统考遭遇的瓶颈。在校本评估盛行的年代,越来越多大学不一定看重单一的考试成绩,若统考改革迟缓,未必在对外开放时还具吸引力。

最后关于统考执行机制的改革。公共考试一旦公开化和国际化之后,必然面对更高的专业要求,以及第三方的监管评估,对考试的主办机构会提出更严格的标准,因

为这涉及到考试的公信和效度、来自各专业团体的认证,以及高等院校的承认与 否。

目前统考是由董总考试局全盘执行,但考试局在位阶上只是一个注册社团的下属单位,并非一个有法定注册地位的法人机构,在人事、管理和运作上,仍会受社团俗务影响。相较起A-Level 、 SAM 、 IELTS 或GRE 等国际上享有地位的公共考试, 若非官方主导就是由专业团体举行。考虑到这方面的需要,统考若要进一步提升其专业化和制度化,应在董教总主导下,另设一个独立注册的考试专业团体,进行稳定、独立和有保障的试务执行工作。

#本文是“华教新路向”之华教论述系列文章之一,同时配合华教论述总纲领《建构多元与永续发展》的出版。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本会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