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教育的國族建構

作者:廖珮雯 (自由撰稿人)

 

許多華裔選民或許會以為,509大選後,希盟政府或會為各方面改革。無奈的是,希盟政府上台10個月以來,仍然身陷種族、宗教方面課題,任何課題只要能連結到種族與宗教,就會被民粹打回原形。

這無疑讓期待改革的選民極度失望,甚至對獲得權力,掌握資源分配的希盟深感不滿,而那些一朝得勢的政治人物開始露出不同嘴臉,以致對外發表的談話和前朝政府如出一轍,舊酒裝新瓶。

最近,一名68歲華裔老人因涉嫌在社交媒體侮辱先知,被警方拘留後釋放,此舉引起穆斯林強烈反對,甚至恫言將發動更多示威。

凡事只要和種族宗教劃上邊的,都會引起不同族群的激動情緒。同樣的,華社的承認統考議題,也在馬哈迪在與星洲的專訪中,被導向與華巫經濟不平作連結,結果教育課題變成種族課題。

 

可見,改朝換代之後,團結一致反貪污、反裙帶、反朋黨的政治理想,在新政府各朋黨忙著結黨結派,重新分配到手的政治經濟資源後,選前提到的改革願景都拋諸腦後,取代的是將宗教、種族、教育、經濟、政治全都混為一談的意識形態。

 

而最大的社會分歧被被認為是因為種族的不同,以致社會無法達致共識和衝突不斷,實際上是經濟和政策的族群差別待遇與不平等,讓整個社會彷佛時光倒流回到20年前,馬哈迪任首相的90年代。

 

朝野政黨再次在馬來族群內製造華人這個「假想敵」,只要有任何議題觸犯底線,即馬來人特權與宗教,馬來社群就充滿歇斯底里的叫囂,而社交媒體讓這種情緒擴散得更甚,群眾陷入一片意見抒發、宣洩情緒的非理性狀態。

 

巫統和伊斯蘭黨在兩場補選持續操弄種族宗教情緒得逞後,希盟政府也開始回到強調馬來特權、土著議程的老舊課題,最後「新馬來西亞」很有可能將永遠不會出現。

 

種族宗教課題之所以如此輕易被操弄,除了源自不平等外,國民教育在塑造國族想像也扮演重要角色。現在處在汰舊換新、大破大立的時代,希盟政府應從教育著手,在公民教育課程確立馬來西亞人的角色,或可為社會帶來新氣象。

 

希盟政府掌握政府資源,既然教育能塑造意識形態,通過改革國民教育內容,建構馬來西亞公民的國族認同,建立公民意識是長期性的工作,但將是滴水穿石的方式,取代種族主義意識形態。

 

說到底,509大選能換政府,只是全民要把貪腐的前朝首相推倒,但完全沒有任何充滿遠景的政治論述能說服全民達成一致共識,而大破大立的時代,需要緊抓機遇的政治家,切勿為了眼前短小的政治利益走回老路。

 

 

注:本文由董总及雪隆董联会组稿,内容为作者观点,不代表组织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