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政策竞争到公民权教育

作者:吴振南(时事评论人)

 


在两线制提出的几十年间,因国阵的长期执政,公民社会想换政府之心殷切,遂逐渐的将两线制的核心意涵,狭义的解释为一种以追求「政党轮替」为常态的政治制度。

但实际上,无论是林晃昇先生提出的两线制,或者是作为两线制原型的英美两党政治,其核心的意义并非是从政党视角出发的轮替制度,而是指在轮替背后,政党间会因为竞争形成相互制衡关系,从而拓展出民众的政治参与空间。

换个角度,正是因为朝野政党有了这种相互制衡对抗,并具有取而代之的可能性的局面,过去威权时期长期缺乏政策讨论的舆论空间才能随之打开。

这是我国社会面临的崭新局面,在两线制下,在野政党不仅仅要有针对政府政策论辩的能力,他们还应具有制定并提出与政府政策有竞争关系的政策论述能力。举例来说,在英国,保守党和工党两党间最重要的政策分歧,便集中在国家该制定重视社会福利的政策,还是抱持倾向市场竞争的政策争议上。

这使得时局和过去在国会上的朝野国会议员辩论政府政策的场面变得不同了,因为现在的政治工作者,不仅需具有辩才来驳倒对手的政策说帖,还须具备一定通识学养及基本技术涵养,说服社会大众接受所属政党的政策。

就以目前我国的能源政策来说,究竟社会福利倾向的汽油补贴政策和环保倾向的太阳能发电补补贴政策孰轻孰重,朝野政党就应拿出更好的论述跟社会沟通及跟对手辩论才是,而不是老想一味从讨好选民的角度出发来制定政策。

相对的,正是因为有了相互竞争的政策讨论,社会对公民素质的要求就会更高了,毕竟,无论身为公民还是选民,我们都应该要有能力去作出判断,哪一些政策对国家有利,又有哪些政策更接近政党的选举诉求而缺乏实质内容。

这就是为什么这些年来华团要持续呼吁恢复中学教育体系中的公民教育,其实民间社团不啻就是相信在民主社会里,人民不应只是被动的接受统治,人民也要能有主动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与意愿。

但若我们所谓的「恢复」公民教育,是教导学生熟悉公民生活,如选举中的投票行为应如何进行,各个政府机构的职能相关知识,及宪法基本常识等等这类传统的公民教育(civil education) ,这样的教育将无法因应上述对政治人物与人民的素质要求。

现代民主社会更为重视的是公民权教育(civil and citizenship education),内容则聚焦在公民的社会参与上,除会教导学生传统的公民教育内容外,也包括教导学生了解及接触有关社会的重大议题,重要的社团的知识等等这类能帮助公民进行社群互动的知识。


换言之,透过公民权教育,公民除了了解国家的政治制度外,也有能力与社团互动,参与社群塑造,及最终参与到国家的政策制定过程中。

   

注:本文由董总及雪隆董联会组稿,内容为作者观点,不代表组织立场。